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此前,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贵在落实落细做具体做出成效,取得工作新进展。
文艺包括文学,文艺发展道路也包括文学发展道路。云南昭通主动担当作为,自觉创新,超前行动,在全省全国率先启动文学发展道路研究相关工作。十年前,昭通主编出版《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继承和发扬了云南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的理论成果,对地方文学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实践,进一步对昭通文学理论体系和系统性进行综合研究,无论是从框架体例还是思维构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升华,形成可供研究的范本与个案。自那以后,继续主编出版《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国诗散文研究》《中国农村文化扶贫研究》《大一这年》等着作,持之以恒坚持推进理论研究,并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支持。放眼全国来看,大家认可和支持的文学发展道路就是中国文学发展道路。这类基层自发的呼声,人民自发的行动,只要是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特别是能推而广之并适合多数人的,我们定当发声支持并积极参与行动,因为宝贵的东西自是有它独特价值的。云南昭通的探索与尝试,算是对文艺事业作出基础性社会贡献!
受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研究的启迪,有专家学者建议以推进“文艺发展道路”为切入点,倡导做中国文学发展道路研究。有文章称,中国文学发展道路应该站在立足全国、符合文艺发展规律、有利于繁荣文化艺术的立场来进行提炼,这个宏观论述无可厚非。但对概念和具体内涵的细化,则需更加谨慎地论证。同时,文学发展道路的属性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从直接的文字层面来看,这是文学的范畴,但是广大作家作者的论述微乎其微,好像接纳和认同度不高;从哲学社会科学层面来看,虽然这属于理论方面的探索,但又直指文学这个具体的核心,用理论来研究和指导文学,也并不多见。但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确实需要找到一条符合时代精神的主线,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主线和重心的。查到有零星文章介绍,中国文学发展道路是立足于全国每个城市每个地域的,以实现全国互动、全面推进、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共建共享共赢为目标,来实现繁荣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论构架。这个概念是否准确,外延与内涵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贯穿道路自信客观要求等等。这些宏观的问题,有待更加深入论证和规范,正式研究文学发展道路成为必然。
另外,从我所负责的中外人文艺术交流工作的角度来看,也需要有畅通无阻、能抵达各个领域的道路,文学发展道路无疑可以作为一个选择和参考。曾经,一百多年前,顾维钧、梁敦彦、詹天佑、蔡元培等留学归国知名人士,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共同发起创建了欧美同学会。“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等人的正义呐喊,震惊了世界。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蔡元培倡导“交换所长,蔚为国用”,詹天佑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正是怀着一颗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赤子之心,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在国家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知识力量和研究专长。
风雨如晦,爱国之心不改;家国多难,报国之志弥坚。百年历程,诠释了留学人员的爱国本色。这既是一种质朴的情怀,更蕴藏着创造历史、书写奇迹的伟力。朱光亚向同学们疾呼“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无数留学人员在科技创新、改革发展中倾力奉献……脚踏着祖国大地,同人民奋斗在一起,就能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从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旗手,到旅欧勤工俭学和留苏学习的进步青年掀起革命狂飙,从共和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到全球化时代的创业精英,留学人员始终是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他们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和范本。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严重冲击世界经济。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凸显了更加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中央明确了“着力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平台更加多元,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的战略部署,我们比任何时期都应以团结凝聚力量,用友谊温暖人心。在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文普,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会荣誉理事长连战等一大批中华留学人员前辈的关心和支持下,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会与北京中外人文艺术交流中心签署品牌战略合作协议,由海外归国学者杨晓东博士领衔团队,共同打造“敦谊”品牌及系列文创产品,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并将其作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增进各国民心相通以及开展中外人文交流交往的重要载体。历尽风雨沧桑,中华文化与世界胸怀相互激荡,奋斗精神与梦想征程相互交融,文学发展道路贯通各方,这一切,无不让近百年前那个豪迈的声音更为激动人心:“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无不让我们全体中华儿女团结、敦厚的友谊愈加历久弥坚!
总之,我们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自信自强目标奋力拼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把中国的文学发展道路做成精神世界的范本,对培养培育理想信念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应该有百益而无一害。
(作者:杨晓东,北京中外人文艺术交流中心主任、“敦谊”品牌创始人、品牌战略专家、财经作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