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合作倡议,从人文交流视角看,这一倡议可以看作是一项‘人文互联互通’世纪工程。”近日,第五届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高层论坛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人文与外交研究所所长张耀军在会议间隙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对于推进国家总体对外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耀军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人文交流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作为中国特色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健前行中取得丰硕成果,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成果丰硕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翻译成多个语种和版本,在包括“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内的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超过上千万册,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想、新战略和新部署,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也为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同时,中央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等,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了政策、资金、机制、人才等多方面规划和支撑。
体制机制日益巩固。六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坚持元首外交引领、高访带动、高端机制示范、双边多边结合,积极搭建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人文交流共识不断增多,渠道更加通畅,形式内容更为丰富,多边参与、多元开放、多主体共建共享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正在形成。每逢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或国际会议举办配套人文交流活动逐步机制化、常态化,一系列高水准的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精粹的成功范例,成为国家元首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相关国家先后建立起中俄、中美、中英、中法、中德、中南非、中印尼、中欧等八个副总理级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挥其在区域人文交流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领域活动日趋丰富。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广泛领域,通过政党、议会、媒体、智库、青年、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合作。相关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图书展、体育赛事、智库对话等多项活动,人才培养、作品创投、版权合作、联合出版、资本合作、项目评估等创新合作方式持续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更为专业、细化、务实,更多惠及民生。推进重大合作项目时,注重开展人文、民生等配套合作。随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亮点纷呈,在交流中拉近民心距离,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也为沿线各国民众友好交往和商贸往来带来了便利和机遇。
交流品牌日渐形成。文化品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向中国文化品牌转型的新平台,讲好中国文化品牌故事的意识不断增强。我国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已经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标志性人文交流品牌,中国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力和吸引力显着提升。
走好多元包容、创新引领、融通互济的文明之路
未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性将日益上升,“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中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迎来更加精彩可期的发展愿景。
张耀军建议,要走好多元包容的“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经贸合作之路,也是一条多元文明汇聚之路。作为丝路文明的回归,“一带一路”倡议重现了世界文明史的价值和文明多样性的时代意义,这一历史文化符号的潜力还有待大力挖掘。“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多双边文化对话、交流与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要走好创新引领的“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建设的一个载体,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产品。“一带一路”倡议要在文化上讲好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故事,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各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加强思想领域国际对话合作,推动知识与创新的交流,促进文明之间产生更多的良性互动。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多元文化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要走好融通互济的“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做好“民心相通”要用好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符号,要重视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建议推动汉语、中医药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循序渐进稳妥走出去,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价值,让中华文化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丰富的文化和智慧滋养,共同走好融通互济的“一带一路”文明之路。